数字起名骗局有哪些案例
数字起名骗局是一种利用人们对数字的迷信和对命运、运势的关注,通过所谓的“大师”或机构提供数字命名服务,并收取高额费用的行为。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数字起名骗局案例:
1. 易学公司诈骗案:陈先生去年10月跟朋友聊天时,提到自己身体不适、事业迷茫。朋友向他推荐了一家以“易学文化”为主的公司,负责人郑某称陈先生诸事不顺是因为名字不好,需要一家人都改名。在郑某的提点下,陈先生花费了改名费3400元,吊坠3900元,物件3900元,培训费用1880元。然而,改名后陈先生并未感受到任何改善,反而发现这些所谓的“大师”只是通过吓唬人来购买物品,改变运势。
2. “三才五格”起名法骗局:这是一种在日本流行的起名方法,但在中国却被不法分子利用来骗取钱财。这种方法声称通过特定的数字组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但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。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起一个好名字,不惜花费高价购买这种服务,结果往往是上当受骗。
3. 数字人民币相关骗局: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,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诈骗。他们通常会通过短信、社交媒体等渠道联系目标人群,声称拥有大额数字人民币并愿意与对方分享,但需要对方先下载一款名为“数字钱包”的APP。然而,这款APP实际上是骗子用来窃取个人信息和资金的工具。一旦受害者按照指示操作,就会被骗走自己的钱。
4. 假冒官方机构诈骗:赵先生接到自称是数字人民币官方机构的电话,称需要对数字人民币用户进行身份验证。赵先生提供了个人信息后,对方以各种理由要求他转账或提供银行卡信息。赵先生信以为真,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操作,直到次日无法拨通对方电话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。
5. 快递丢失赔偿诈骗:杨某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快递公司客服的诈骗电话,谎称其网购商品在运输途中丢失,要对杨某进行赔偿。由于杨某确实有网购商品,便相信了不法分子的说辞。随后,在对方的指导下开通了数字人民币钱包并转款1万元后再返还。但对方又称由于系统原因还需缴纳5000元保证金,这时杨某才意识到被骗。
6. 高价收购数字人民币钱包用于违法犯罪活动:李某来到银行营业网点要求开通数字人民币一类钱包,网点工作人员询问其钱包开立用途及是否了解数字人民币时,李某表示不清楚,并声称是帮朋友开的。网点工作人员出于职业敏感性,立即劝阻李某不要出租出借自己的数字人民币钱包。经过讲解,李某最终意识到这是诈骗分子掌握的钱包,当即停止开立。
综上所述,这些案例表明,数字起名骗局形式多样,手段不断翻新。为了避免上当受骗,公众应提高警惕,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,不随意下载不明来源的APP,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。同时,在使用数字人民币等数字货币时,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登录密码、支付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,避免遭受经济损失。
-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